来源:潍坊日报
2024-09-29 09:21:09
微风轻拂,碧涛拍岸。金秋季节,峡山水库水面浩渺无际,远望天水一色,库岸沿线生态廊道、碧绿的湖水与青山融合一体,宛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。
近年来,峡山区着眼提升峡山水库可持续发展水平,改变传统保水护水方式,创新打造“鱼水互养”水域管理模式,水质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改善率6.2%,鱼群种类增加至35种,实现以水养鱼、以渔提质,探索出一条水源与渔业和谐共生的生态路径。
湖面生态浮岛实现生态除污与提供饵料“良性循环”。(资料图)
发展生态养殖
减少入湖污染
“峡山水库水质好,这里的鱼不是用饵料喂出来的,肉质丰满结实、味美鲜甜,近几年市场越来越好,很多人特意从外地赶来求购。”潍坊峡山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田立宝指着水箱中的鲤鱼说。
这份自信,来自峡山在生态养殖模式上的探索创新。2019年,农业农村部、生态环境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强调发挥水产养殖的生态属性,开展以渔净水、以渔控草、以渔抑藻,修复水域生态环境。《意见》与峡山区渔业板块的发展思路高度契合。基于此,峡山区逐步改变传统的网箱投饵式养殖模式,走上一条生态养殖之路。
“生态化养殖突出的是‘生态’两个字,以前网箱养鱼时鱼群种类混杂,频繁投饵给峡山水库的水质造成不良影响。”峡山水库管理服务中心渔业科科长张艳说。
到底该选择什么样的鱼进行养殖?峡山区创新鱼苗遴选机制,开展行业专家、经营企业、职能部门三方联动,通过实行“专业检测确定鱼苗种类—企业购苗开展生态暂养—部门抽样检验鱼苗品质”挑选方式,将过去的选苗重心由“经济鱼种”向现在的“生态鱼种”转变。
“放鱼的学问可不小,不是所有的鱼都可以在水库里长大。”张艳说,“结合专家和企业的意见,我们选择了鲢鱼、鳙鱼等8种以水草、蓝藻、浮游生物等为食的滤食性鱼类。”滤食性鱼类可直接或间接通过食物链摄取浮游生物,有效抑藻、控草、固碳,改善水域的水生生物群落组成,保障水库生态平衡,起到净化水质、保护水域环境的作用。
“养殖的饵料也是关键。以前是人工投喂饵料,很容易沉积腐烂,造成水域污染。”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、研究员徐军说。如今,峡山区采用生态基底和生态浮岛相结合的方式,分区种植轮叶黑藻、狐尾藻、苦草等5种自然水草,植物根系、浮床和基质在吸收氮、磷等有机污染物的同时,也为鱼群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,形成“水草—小鱼—大鱼”立体循环生态食物链系统。
“水库养鱼最大的特点是人放天养。”张艳介绍,“鱼在水库期间,我们不需要投放任何饵料、肥料,鱼通过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获得生长能量。”
为了规避“一放了之”的问题,峡山区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,通过拖网调查、剪鳍标记、颜料注射等形式开展定期追踪,在放养鱼苗6个月和1年的两个时间节点开展限额回捕调查,同步进行水质检测,确定鱼群数量和水质情况的关联规律,确保生态养殖达到预期效果。
坚持规范捕捞
维系水域平衡
“鱼和水的关系一定要平衡,鱼太少发挥不了净化作用,鱼太多也会影响水质。所以要把已经完成‘控水’任务的鱼及时捕捞上来。”在去年11月举办的“2023潍坊·峡山湖生态捕鱼节”上,看着一尾尾鱼儿被巨网合围捞起,田立宝笑着说。
无规矩不成方圆。峡山区在全省率先建立统一的捕捞标准体系,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公开发布《2023年峡山水库鱼类群落结构优化调整建议》,明确捕捞时间、规模、总量以及渔具规格、行为规范等16项标准,确保捕捞各环节均有标准可依。
“之前水库周边的渔民只要有捕捞证,随便开个小船就能去水库捕鱼,很难管理。”张艳介绍,为了破解这个难题,峡山区建立渔业主体准入制度,招标确定专业的公司(潍坊峡山渔业有限公司)作为唯一捕捞作业单位,制定完善船只捕捞制度体系,明确作业船只数量、作业次数、出船时间等,实现了从原先群众自行捕捞到政府组织有序捕捞的转变。
怎么捕捞、捕捞什么样的鱼?峡山区也有自己的办法。采取“拦网+赶网+活鱼网箱”的精准捕控方式,铺设8厘米的堵网和12厘米的赶网,通过逐层围赶,确保小于5公斤的生长期鱼继续留在水中高效率吞食蓝藻,将大于5公斤的鱼网住,10天后取网装箱,实现对上岸成鱼规格的精准控制,避免过度捕捞破坏水域生态稳定。截至目前,生态捕捞渔获物约20.35万公斤,放生渔获物5万余公斤。
铺设渔网,规范捕捞。
实施全域监管
守护一湾碧水
“未发现违法捕捞,无异常。”峡山区数字河湖综合监管平台全天候实时监测水库周边的情况。
这一平台已将峡山区所有水域纳入监管范围,实现全天候监测预警、智能化识别违法、高效化线上线下联动,推动监管由“事后被动应对”转变为“事前主动预防”。
除了智能手段,峡山区还建立健全了完善的保水护水机制,打造了“纵向联通、横向贯通”的水域监管格局。建立起区级指挥、街道调度、村级落实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,实现“一个湖面、一套体系、一支力量”。同时成立峡山水库水生态综合治理领导小组,由峡山区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,整合应急、环保、公安、水库管理等部门力量,定期协商解决水体污染、非法捕捞等问题。投资100余万元,在省内率先设置水上生态警务中心、环境资源法庭,推动“九龙治水”转为“一门治理”,有效提升查处打击水平。目前,已开展部门联合执法40余次,清理取缔“三无”船舶62艘、违规网具4000余宗。2023年11月,破获首例非法捕捞、收售水产品案件,依法处置10名涉案人员。
想爆料?请登录《阳光连线》( http://minsheng.iqilu.com/)、拨打新闻热线0536-8198101,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(@齐鲁网)提供新闻线索。齐鲁网广告热线0536-8198101,诚邀合作伙伴。